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 Economics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实践探索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实践探索

——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包括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相互借鉴,课程设置与实践资源分享交流,管理骨干和一线师生互访学习,以及科研人员与创新型人才合作研发等方面的。20191月,学校组团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伊特应用技术大学、柏林经济与法律学院等三所高校进行访问、座谈,并参加职业教育专题研修,三所院校的职业教育极具特色,尤其是“双元制”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笔者认为,中德职业教育在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不仅十分必要,也极具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可行性;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9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职业教育与外国开展合作交流已近40年,几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其中,中国与德国职教合作开始最早、历时最长。中德同为历史悠久、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国,两国从政府主导、搭建框架,龙头牵引、以点带面到自主交流、模式探索,合作历史长河不乏银星闪耀。

一、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历史与现状

中德教育主管部门基于本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研判人才需求形势,总结职业教育经验,长期以来,两国持续开展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笔者根据相关参考文献[1]-[4],简要梳理合作交流脉络,整理大致如下:

时间节点

重要事件

内涵意义

198005

中国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访德,与巴伐利亚州文教部长迈耶和总司长伯克会谈

拉开中德职教合作大幕

198303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协议》

形成层次丰富、主题多元的合作格局

198310

中国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和联邦德国教科部部长维尔姆斯签署中德教育合作《备忘录》

决定开展中德职教合作试点项目

198505

中国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苏州、无锡、常州、沙市、沈阳和芜湖等6城市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初步实践

198805

中国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总司长伯克会谈商定,德国无偿援助中国建立一个中央职业教育研究所和两个地方职业教育研究所

中德职教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

199004

成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建立中德首个职教研究所

199407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德国总理科尔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

中德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纲领性文件诞生

1997

中国国家教委、中国国际贸促会和德国国际发展协会(DSE)签署合作协议,实施中德“职教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中德首个培训职教管理人员合作项目

200311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章新胜批复同意和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实施“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

20042006年.每年派遣300名中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到德国进修

200611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北京出席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协会关于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人员培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

第二期“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开始实施并向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领域扩展。

200901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德国,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决定举办“中德科学教育年”

促进两国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尖端科技领域里进一步合作

201010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与德国职业教育联盟签署《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

有效促进了中德职业教育有关机构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106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设立“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建立职教合作示范基地

从政府层面带动不同层职业教育纵深发展

201410

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两国总理见证签署《关于延长“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的联合意向性声明》

中德职教合作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201705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成立,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并发表讲话

为深化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领域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20191

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注明,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

明确了职业院校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改革方向

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德职教合作交流的丰硕成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探索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实践经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快速发展、时刻预备“弯道超车”的省级示范高职院,“国际化”战略发展方向准确,路径分明,积极响应国家和江苏省对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道路上步伐坚定,特色鲜明。“走出去”——近年来,学校共选派近250名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家访问、研修、交流,组织了近200名学生赴国(境)外留学、游学和研习。“引进来”——2007年起,学校招聘外籍教师来校任教15人次;2016年始,学校连年承办省台办指导的两岸青年活动,每年暑期吸引一批台湾师生来校进行文化交流,共计73人次;20189月,学校正式开展外国留学生招生,首批招收了“一带一路”周边五个国家学生37人。

本次团队赴德学习之后,深感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高校的合作交流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学校开展对德合作有着切实的必要性,且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一)政策引领,紧扣战略契机

1980年中德教育主管部门部长会谈启动了两国职教合作伊始至今,中国的职业教育对外合作,政府一直是先行者[5]2011年,首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双方约定,通过设立“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对两国的合作交流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梳理与整合,从政府层面对各级各类的中德职教合作进行层次拓拔和效益提升;约定,每年进行至少一次会晤,共商两国职教合作与发展。2017年,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上,刘延东副总理进一步指出,希望双方深化合作领域,在产教融合、标准制定、模式改革、管理创新、质量评价等方面,加强对话协商和项目合作,提升合作质量,继续推动两国职业教育共同发展[6]。近年来,江苏省委组织部连续组织省内职业院校领导赴德国开展研修,也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20191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以下简称《方案》)文件明确规定,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文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提出了具体指导要求。

中德两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两国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宏观调控与具体指导,为中国职教发展言明了趋势,更为学校开展对德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点面结合,借鉴合作模式

《方案》明确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作为中国最早的职教合作伙伴,是两国职业教育交流的主要桥梁,一直协助中国职教发展亟需地区开展教育发展政策咨询,推广教学经验和开展相关培训。由于“双元制”是德国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基金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开展了“双元制”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探索。如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中德(上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单位,都是德国“双元制”落户中国、开展职教合作的“样板工程”。以中德合作与交流为基本手段,以支持决策、引导实践、服务发展为目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服务全国,通过研究开发、咨询指导、培训推广、管理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在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的参与下,充分挖掘和推广中德职教合作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德职教合作层次和效益的提升。聚焦于职业教育制度和规律研究、职业教育标准引进和开发、校企合作机制及“双元制”本土化研究与实践、职教师资赴德培训、学生游学交流等五大领域。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学校率先迈开步伐,开辟了对德合作新方向,这些示范基地的成功案例,为我校开展对德合作交流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学校探索新的合作领域树立了坚定信心。

(三)实地学习,发掘合作动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中职和应用技术大学,其特点和优越性在于,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训在时间上递进交替,在内容上相辅相成。通过企业实训,学生或学徒强化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缩短进入企业后的实习期;而实时动态调整的课堂内容,则完全是为下一段企业实训打基础,最大程度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地学习,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11名骨干教师近距离、深层次地学习了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和具体实施办法,熟悉了德国知名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模式,切实感受到学校亟需解决校企无缝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在与柏林几所高校面对面交流后,深感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较之于其他国家,具备独特的优势和侧重点,虽然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入学标准和评价体系难以复制,但其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于我校而言具备很高的借鉴意义。基于我校与美、英、澳、韩等其他国家高校的合作经验,从多方面开展合作实践是完全可行而可期的。

三、学校开展对德合作的实践探索

基于包括语言障碍在内的种种原因,一直以来,学校与德国高校开展合作机会甚少。本次赴德研修,从柏林三所高校了解到,德国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与中国的交流活动,包括语言使用——中国团队全程可选英语进行沟通,对于选择德语的,则配备汉语翻译,通过各种便利措施吸引和促成两国在企业、校方、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有益合作。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学校开展对德合作的项目形式。

(一)课程专业建设

中国职教模式注重对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面向中职和高职学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过程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当人才培养的校方合作伙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中职和应用技术大学,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职业院校完全依据企业的需求,对学生或学徒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并对在校的教学方案实施动态调整。我校部分工科专业,诸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与运营管理、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等,具有很强的企业实操性,可将“双元制”模式嵌入专业技能培养过程,邀请柏林博伊特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教学师资来校指导专业建设,结合本次德国研修团的学习成果,进行试点专业建设改革。这一建设过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方案和评价标准,以“旺工淡学”“校企交替”“螺旋提升”等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和进企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二是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按需实时更新教学任务,邀请企业讲师或者具备真正“双师”素质的教师开展理论知识教授;三是明确企业实训任务和目标,并与在学专业及未来工作切实相符;四是形成校企“双元”育人制度,按照不同专业要求规定在校学习和在企实训时段,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工作报酬,将学习、实训、评价等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方案》文件明确规定,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教师必须切实具备“双师”素质,要求各专业培养一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学历与技能不匹配,实践经验缺乏,专任教师对口率偏低等问题,需逐步培养双师型、一专多能型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像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中职学校的教师一样,自如切换“教师”与“师傅”的角色?我校教师可以利用暑期申请到国内中德职教示范基地参加培训,或组团赴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现场观摩,与德国高校交流学习“双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再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师资建设方案,逐步在以下工作中取得实效:一是采用团队教学法,融合项目导师、理论教师和企业师傅,导师全面了解和熟悉每一个任务阶段、学习内容和工作模块,按要求对教学人员和学习任务进行串联和并联;二是按照PEACE步骤实施教学管理,Plan(规划项目)——Enter(进入项目)——Adjust(实时调整)——Conduct(继续实施)——Evaluation(质量评价),教师与师傅合作,互聘为导师和技师,合作开展技术性人才培养;三是教学团队合作编写项目教材,扩大实践探索的成果享用范围,并且每年根据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最新要求进行内容修订,以使学生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四是定期邀请德国“双元制”教育专家对项目进展和结果进行检查、测试,协助团队改进教学方法,查漏补缺,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生双向交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我校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以外,还需注重学习视野的拓宽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德国学生从小就培养严谨、务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而教育理念的形成来源于文化传统信念,中国和德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国家,因此,通过学生双向学习,加强两国文化理解和职教合作,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一是利用寒暑假组织我校学生赴德参加为期两周的游学活动,如进入德国工商联合会IHK)接受“双元制”理念和模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异域文化,树立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安排我校学生赴德国企业参加一至三个月的企业实训,配备专业教师全程带队,深入了解外国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生产管理模式;三是吸引、邀请德国中等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来中国的典型城市了解文化传统,进入在华知名企业参加实训锻炼。通过双向交流活动可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文化差异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加强社会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结语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探索路径复杂,但《方案》开篇注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体现了国家对职教发展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为求跨越式发展,重要渠道之一是扩大教育开放,积极融入职业教育全球交流与合作[7],德国职业教育在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有益的参考元素,因此,我校构建起有效的中德合作模式,对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视野技术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永吉.中德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R]2011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天津,2011-12-02

[2]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华工作大事记[EB/OL] https://www2hssde/china/ch/our-work-in-china/historyhtml2016-12-12

[3]姜大源.中德职业教育合作30年大事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11

[4]陈小燕,薛媛.德国职教模式的“本土化”实践及创新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806:172-176

[5]于冬冰.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史看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世界教育信息,201806:54-58

[6]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在京举行,刘延东副总理寄语中德职教未来发展[EB/OL]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aspx?artid=64021&cateid=14712017-5-25

[7]马爱洁,刘薇,张雪梅,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的研究——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8):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