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 Economics

浅谈如何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浅谈如何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秦媛媛

摘要: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国的成功经验被广为采纳。深入剖析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因素,结合我国国情,探索适合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对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及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双师素质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表示,“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毫无疑问,二战后德国从一片废墟中起步,总体经济实力一跃成为世界前列,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这一切与德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密切相关。那么德国职业教育是如何创造了“德国制造”的神话? 德国职业教育到底有什么秘密法宝?2019110日至2019121日,我有幸成为我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题研修班的一员,前往德国柏林学习。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收获很多,感受颇深。现将个人学习感受和体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如下汇报:

一、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多方面综合形成的,这里根据所见所闻提出部分关键因素:

(一)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德国人普遍认为,健全的人才培养体制应该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齐头并进。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很多,其中最鲜明的一点是德国社会普遍认可并支持职业教育,重视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求,青年学生不会盲目地去挤大学的“独木桥”。在德国,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要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才能的都可以称为人才。在某一岗位上踏实工作、精益求精,工作一辈子直至退休的情况非常常见。对于经验要求高的岗位,工资待遇也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二)面向企业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是一种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生可以在企业获得实践的机会,而企业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技术稳定的潜在人员,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质量,学校则可以在解决生源就业问题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根据发展需求设置双元制岗位,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企业,经过严格的面试考核后,实现企业和学生的互选。之后,学生在跟企业合作的大学中,选择自己期望的大学,实现学生与高校的互选。企业需求是双元制存在的根本所在。

(三)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双元制模式的运行,保障了学生就业的精准定位。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人才输出。

1严格的入学资格考核

根据规定,如果被双元制学校录取,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企业发放的工资补助,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拿到职业认证,最关键的是可以到自己心仪的企业提前学习。所以在德国,青年学生青睐于报考职业院校。德国的职业院校在新生入学前,会进行严格的筛选,并非所有成绩达标的学生都能够被录取。面试由多位面试官组成,其中有教师、有公司老板、还会有工商会成员等。面试内容也涵盖智力、情商等多方面,其中还有专门针对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的考题,比如将一组考生封闭起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专业能力都是考核的内容。严格的入学资格考核保证了优质的生源,对于优质人才的输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高标准的师资力量

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学教育,第二个阶段预备期教育。两个阶段会有论文、面试、试讲等多种形式的考核。通过后则取得到职业学校独立执教的资格。由于职业教师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很多教师在校任教期间需要定期到对口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实际工作,以便补充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除专职教师外,学校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他们会给学校带来来自生产一线的最新的技术工艺,及时弥补专职教师教学中的不足。

3规范的考核机制

严格统一的考核机制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由于“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德国职业教育也形成了规范的针对此类学校学生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其中结业考核由理论和实际操作组成。其中的实际操作考核由与培训机构无关的行业协会负责,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工会和职业学校的老师代表形成考试委员会。考试内容由所学专业而定,而考试时间也因专业不同而不同。考核结束后经考试委员会审核通过了,才会发结业证书。如果考试不通过,还要等到第二年再次参加。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当的技术要求。

(四)健全的法律法规

德国制定了一整套内容丰富的相关法律体系,主要有《职业培养条例》、《高等学校总纲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少年劳动保护法》、《标准考试条例》、《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完善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系统的顺利运作。为了保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在《联邦职业教育法》和《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中都就培训者和受训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相应的规范,并通过签订“职业培训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和保障,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使“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剖析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因素,目的在于希望能够借鉴其成功经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然而,德国的成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照搬照抄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寻找适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一)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是要让企业和学生信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创造美好的职业生涯。

1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从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等方面看,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多次召开职业教育大会,早在20061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职业教育座谈会上提出“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几年,国家还多次组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困难补助和奖学金也是逐年提高,这些都体现了中央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2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舆论氛围

国家已经将职业教育提到了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还需要广大青年和家长转变传统观念。前沿研究的科学家是人才,把科学家研究理论付诸实践的同样是人才。举个简单例子,能够理论计算出火箭升空科学数据的是科学家,能够制造出火箭的是技术工人。火箭上如果有一个螺丝不符合技术要求,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由此可见科学家和优秀的技术人员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在全社会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解决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也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结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教学探索。目前,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的程度还不高,大多以资金赞助、师资培训的形式,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技术指导。学生到企业锻炼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因此,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生源的选择,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的编制,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到技能传授,企业全方位参与,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在学校真正得到提高和锻炼,保证他们走出校门就能够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切实提高教师“双师”能力

在我国职业院校还没有条件为学生提供长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作为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如同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实践技能。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两种能力。不能把“双师型”教师简单得理解成具有教师证和技能认证两种证书。

2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为满足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提出了项目化教学。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到配套的教材编写,再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都要做深入的调整。针对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3.深入研究兼顾理论和实践的考核方式

如何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在考核方式上,教育工作者也做出了积极探索。比如,要求学生通过理论考试修满学分,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实训考核,要求学生考取基本的职业技能证书,还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素质讲座,只有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准予毕业。这些都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还是停留在考证的方式上,到底证书和能力能否划等号,还要靠企业来评判。由此思考,我们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测试能否借鉴德国的方式,由行业协会负责,真正实现教考分离,提高证书的含金量。

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对寻找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